20世纪60年代,英法两国准备联合开发一种非常豪华的飞机——协和式飞机。这种飞机前期的投入巨大,设计一个引擎就要耗费数亿元。项目开展几个月后,两个国家都发现,这个飞机研发出来,可能经济效益并不如想象中的好。此时他们有两种选择:
方案一:现在停止研发,不过之前花费的研发经费就等于打了水漂;
方案二:继续研发下去,虽然之后可能能赚回来一些钱,但后续的一些经费投入也是巨大的。
当时的研发人员选择了方案二,因为他们觉得,如果放弃研发,之前投入的资金就都收不回来,变得毫无意义。然而结果却是,在研发成功之后,由于飞机并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,连后续投入的钱都没赚回来,飞机就已经停用了。
假设当时他们选择方案一,及时止损,可能就只是折耗最开始的这笔钱。
而选择了方案二,前面投入的一笔钱没赚回来,后来投入的经费也被浪费了。
这种舍不得前期的投入,而不及时止损,导致后来亏损更大的现象,被称为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而前期的投入,就叫做“沉没成本”。
放寒假了,你们一家人出去玩,导游带着大家来到某景区,你觉得这个景区没什么可看的,不想买门票进去。这时导游说了一句:“来都来了,就进去看看呗。”
“来都来了”这句话是生活中特别常见的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例子。你出去旅游,到这个景区肯定会花钱、花时间,这就是你投入的“沉没成本”。导游的意思是,再多投入一点点(门票)就可以让前期的投入不要白费。很多旅客就因此上了当,为了让路费有意义,去你看一个你觉得没意思的景点,反而让这次旅程失去了意义。
年底了,某商场对外宣称:“今天到我们商店来进行消费的人,每人可免费领取一双袜子。”很多人为了拿这双免费的袜子,在这天纷纷涌入这个商场。
这个商场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沉没成本心理来进行促销。人们来到商场至少是花了时间,既然好不容易走到这个商场来,除了领取这双袜子之外,多半还会觉得这双袜子抵不上自己的沉没成本,会从心理上想要消费一点什么来弥补自己来到商场的损失。
一些骗子会先让受骗者交50、100块钱等比较少的金钱,并承诺会在多少时间之后进行返利。
但是过一阵,他又会说最近自己的遇见了某难题,希望能再多投入一些,否则之前承诺的返利就返不出来。
尽管知道这可能是骗子了,但受骗者认为,如果此时不再继续投入,自己最开始的50、100块钱就彻底取不出来了,于是继续投入。沉没成本越来越多,受骗者就会给骗子打越来越多的钱,渴望能把之前亏损全部拿回来。但结果却是被困骗局越来越深……
“沉没成本谬误”告诉我们,如果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,并且还越来越糟糕,进行理性的判断,及时止损才是最重要的。已经丢失在过去的,追不回来的就算了,只有“现在”这一刻你的感受,才是最重要的。